這個世界流行的循環再生標志,也簡稱為回收標志,被印在商品和商品包 裝上。其含義是:第一,提醒人們使用印有這種標志的商品或包裝后,要把它 送去回收;第二,標志著商品或商品的包裝是用可再生材料做的,有益于環境 保護。 近來,一些城鎮里增添了許多色彩鮮艷的分類垃圾桶,桶上的標簽告訴人們如何把垃圾分門別類投放。但打開這些垃圾桶,常會發現里面垃圾仍然混裝在一起,且多是剩菜剩飯和塑料袋、廢紙片,像玻璃瓶、廢報紙等“值錢”的并沒有多少。這些不值錢的垃圾該如何處理,什么樣的垃圾分類模式適合我們?居民在家已經把垃圾分類了,但對可回收物不是扔,而是賣到收購站6月17日中午,在北京朝陽區紅廟附近社區做保潔工作的曹師傅蹬著三輪平板車來到百子灣回收站,車上馱著兩個大編織袋,編織袋下面墊著拆開壓平的硬紙箱,車上還有兩個大塑料桶和一些零散的東西———這都是他這兩天從社區垃圾里挑出來攢下的。在一家收廢塑料、廢玻璃的攤位前,曹師傅叫人幫忙把編織袋抬下車解開口,袋子里的玻璃瓶、塑料瓶、易拉罐倒了一地。攤主和幫工熟練地分揀清點,一會兒就數完了:玻璃瓶90個、塑料瓶212個、易拉罐160個,還有一小堆廢塑料日用品。這一趟,曹師傅收入100多元。揀的時候,曹師傅說:“這就是垃圾分類!”
百子灣回收站占地20多畝,里面各種各樣的廢品堆積成山,都是附近社區收廢品的或做保潔的人賣到這里的。紅廟密閉式清潔站的趙師傅說,居民在家里就把垃圾分類了———能賣的賣,不能賣的扔。所以有了分類垃圾桶居民也不分類扔。一位大媽說,垃圾分類好就好在能分出值錢的東西去賣。這樣,扔到垃圾桶里的主要是廚余垃圾和零碎雜物。廢品回收無疑對資源回收利用起著重要作用,但推行垃圾分類、垃圾處理產業化,也使協調垃圾回收處理與廢品回收的關系成了需要解決的問題。兩年前,北京一家企業以歐洲模式經營垃圾處理,想以分類回收的廢舊塑料作原料加工再生物資銷售,但他們發現,垃圾里挑出的塑料數量有限,不能滿足設備正常運轉,他們只好出錢去買廢舊塑料。苦撐一年半后停產,價值400多萬元的設備閑置。
物業公司要墊錢,市場運作的企業不好賺錢,垃圾處理產業化需政策扶持說北京的垃圾分類,不能不說宣武區白紙坊街道的建功南里小區。這個小區從1999年4月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幾年來獲得20多項榮譽稱號,還分別通過國際質量標準認證和國際環保認證。小區居委會和物業公司的負責人介紹說,垃圾分類能堅持推行,是因為得到了市、區、街道各級領導的重視。許多領導來過這里,外賓也來參觀,已經獲得的榮譽讓誰都不能懈怠。小區物業管理主任戚云龍介紹,小區700戶居民每戶每月交的3元垃圾處理費,支付4個保潔員的工資都不夠。保潔員要把沒有分好的垃圾再次分揀,分好類的垃圾都要由環衛部門清運走。小區里有兩位居民回收廢品,居民攢的瓶子、廢紙賣給他們。可以說,物業公司是虧本運營。并不是大部分社區都能得到政府、企業的如此重視與投入。長期以來,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一直被作為社會公益事業由政府包攬。現在北京的垃圾清 運處理由各區的環衛服務中心和4個環衛工程集團運作,這些單位經費由 政府全額撥付。許多業內人士認為,垃圾處理產業化是大勢所趨,有利于行業競爭發展,但目前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如對垃圾分類沒有法律規范約束、垃處理收費制度仍需繼續改革、垃圾處理產業化的配套政策尚未出臺,等等。
浦東新區川周公路420號 寶山區鐵山路620號 奉賢區大葉公路2600號
虹口區北京西路160號 普陀區金沙江路3100號 徐匯區田林路620號 閘北區虬江路210號